华夏文明源远流长,老子《道德经》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早期哲学巨著,尼采称之为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。由于《道德经》年代久远,文字精炼,艰涩难懂;以至于后人多有认为《道德经》是一部出世哲学,讲的仅是礼让、逃避、无为而治;难以适合当世。我认为持此观点的人有失片面;通过仔细研读《道德经》,我们可以发现《道德经》是一部高屋建瓴的、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巨著;将天、地、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,犹如一部百科全书,从方方面面在引导和教育民众,应该如何去工作、生活、处事、管理国家、管理组织、乃至绩效考核。尤其在《道德经》第七十四章一文表述最为清晰,并且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与实施方法。下面我从企业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下:
《道德经》七十四章原文: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。若使民常畏死,而为奇者,吾得执而杀之,孰敢?常有司杀者杀。夫代司杀者杀,是谓代大匠斫。夫代大匠斫者,希有不伤其手矣。”
原文直译:如果民众已经不惧怕死亡或惩戒,我们就没有办法再拿这些来威慑他们了。那么如何让民众常怀有一种敬畏之心,畏惧之心呢?就在于平时我们就要对胆敢忤逆犯上,胡作非为人明察秋毫,及时抓来杀掉或者严惩法办,并且持续进行;这样一来,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!另外、执法者应该是有专职部门和人员,如果让非专职部门与人员去代替相应部门去诛杀或执法,就象让普通人去代替专业伐木匠去进行砍伐作业一样,免不了伤到自己手的。
绩效视角点评:本章短短一文老子五个“杀”字,将管理者对员工的:罚与不罚、如何处罚的辩证关系,表述的淋漓尽致。映射了811考核法“管、理、权、利、相、性、绩、效”八字真言的辩证关系。本章老子首先提出一个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:“如果员工不遵守公司制度,不努力工作,也不惧怕惩罚措施了,管理者应该怎么办?”其实反过来也就是说,我们应该如何打造一家:“让员工对公司充满敬畏、奉公守法、业务与生产又能够顺利进行的企业。”其实这也是许多企业管理者经常面临到的问题。
811释义:“民不畏死”——何以“民不畏死”? 之所以“不畏死”只有两种原因:1、公司制度是纸面的、不切实际、不可执行的,他知道自己不会死,不会被处罚;2、员工已经寻好退路,根本不在乎这份工作和这家公司了,所以无畏。后面老子马上给出了解决办法:“若使民常畏死,而为奇者,吾得执而杀之,孰敢?常有司杀者杀。夫代司杀者杀,是代大匠斫,夫代大匠斫,希有不伤其手矣。”短短数语,方案极其精炼;方案里“使民常畏死”明确映射出一个“管”字,强制,暴力也。不管者民不畏。“奇”对应一个“理”字,道理,规则,公司要有对应的制度,不能信口雌黄。“司杀者”对应一个“权”字,官也,上司,管理者,这里特指责任部门。“代大匠斫者”对应一个“利”字;金钱,赏赐,好处也。代大匠斫者无利也,犹如兼职干活。为奇者对应一个“相”字,表相,事件等,这里专指破坏规则的表相事件。“民不畏死”对应一个“性”字,性情、思想也,这里特指不畏死的深层原因;“杀”对应一个“绩”字;业绩,成果,这里特指违规必惩,及时兑现,要让大家看到。“执而杀之,常有司杀者杀”均对应一个“效”字,效率,过程也。这里特指不能推诿拖延。
811通译:如果一家企业的员工不遵守公司制度,也不惧怕所谓的惩罚,那这家企业就是病入膏肓了。那么如何让员工对公司充满敬畏、奉公守法;得以保障公司业务与生产的顺利进行呢?方案在于企业要制定明确可行的奖惩绩效考核制度,工作管理流程;并配有专职部门管理,不断检查执行情况;对发现的违规事件和人员及时处理,这个过程持之以恒的进行。这样就不会再出现那些胆大妄为者了!另外、执法者应该是专业人员和部门,不能让不专业的人或其他部门职位的人来代替执行,因为这样一定会出现执法不到位和有损执法者自身的情况。